讀書劄記 @ Colorless echo -the days never back-

Space Odyssey

Arthur C. Clarke 的太空漫遊系列可以說是科幻小說界的經典作。因為聽到許多人推薦,加上逛圖書館時恰好看到,就隨手拿來了。這一套太空漫遊四部曲是遠流出版的,不過相同譯者之前似乎就有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出的另一版 2001。無論如何,有翻譯、看得懂就好。
對於本系列,建議從頭看到尾,畢竟是前後連貫的。

2001: A Space Odyssey

這次不只是閱讀期間,連心得都拖太久,已經沒啥感覺了。記得剛開始訝異的是黑石板 TMA-1 與 HAL 9000 的腳色與在ゼノギアス出現過的ゾハル未免太過類似了;不只是「異常磁気物質(MAM)」的名稱,連其當作 gate 的功能都相同。而看過【小說+電影】:2001太空漫遊後(這篇寫得還不錯),更發現連 2001夜物語CONTACT 都向本作致敬,有相關聯的題材。巧的是,裡面提到的這些,我過去都觀覽過了。看到 PRIMEVAL NIGHT 中的猿人,就感覺有點印象,原來 2001夜物語就出現過一幅大大的猿人頭。仔細回想起來,CONTACT 中的確有段描述到那一頭的景象,很類似本書中 THROUGH THE STARGATE 這篇。或者應該說,依本作的知名度,這種パロディ實在太多了,我不曉得其他的只是因為我見識淺薄罷了。
荷馬史詩奧德賽提到奧德賽十年漂流的故事,本作大概是要以這些代表人類的腳色,在外太空唯一僅靠的是小小座艙來譬喻這「漂流」吧。(這句沒啥價值)
本書可簡單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三百萬年前石板對猿人的啟發。這篇的死亡事件感覺過於頻繁;雖然我能理解那時的生活不易,但三天兩頭就死一個,養孩子長大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死神的眷顧啊。接下來 1999 CE Floyd 上月球檢查 TMA-1,TMA-1 發了訊息到木星。這邊我搞不太懂為何會要他一個人?照理來說應該是一組人比較好。這種英雄片式情節於現在的 Hollywood 不少。此外到這邊我覺得本書對科技細節部分的描述過於繁複了點。但為了當時的讀者,考慮本作在那時代的夢想 "proverbial good science fiction movie",這一點還能接受。畢竟不描述清楚點,讀者怎麼能有具體的印象呢?何況他們那時的預測,如今竟讓人感到意外的精確!
第三部分描述 Discovery 號前進木星的過程。任務 Project Jupiter 中,人工智慧電腦 HAL 9000 因為無法完滿(無矛盾)的進行任務而試圖除掉組員 Bowman 等人,自己完成任務。HAL 9000 所發生的問題可歸為人性的衝突之範疇內。本作描繪出了一幅未來的景象,並於這個基礎上探索這些變化與原來的文明交融,在人性上可能產生的影響。我想這樣子的手法並不算是絕無僅有,現在有許多科幻作品都有這樣的特性。而且,像是攻殻機動隊等作品甚至還青出於藍,在人性探討的部分加了把勁。但本作即使到今日,在我看過的作品中(雖然只是極少量的)還是有其特出之處,尤其考慮到成書早在登月前一年這件事。
唯一生還者 Bowman 進入 Monolith,留下那句「滿是星星」著名的話;遇上外星生物,自己的意識還轉型成了另一種形式。而真正令我驚異的是在這部分的後半,提到了生物演化未來可能的進程。這段在 3001 有更詳細的描述,利用了 "The Firstborn" 一整個章節。我突然意識到,過去我所讀到提及人類未來會把意識轉型,很多オタク文化作品中的例子,還有(沒記錯的話) Star Trek 某集中提到精神體、以光的型態存在的生命;追根究柢其源初可能就在本書。雖然我本身也可能導出同樣的結論,不過我終究不能排除受到這些文化影響的可能性,因此才能在平面媒體的未來 "Get further" 一節中做出那樣的預測。本書在我看來,最值得稱作精隨的,也就是這段了。
2009/5/24
稍微翻閱一下後,我覺得小說真的比電影版好多了。電影縱使可說是對小說的補充,但無論是在因當時科技對製片所造成的限制(因此不得不對劇情安排做些調整)或是作品意涵上,小說都有不少勝過電影之處。此外,就這部電影來說,就如同 ONEDVD 一樣,沒看過小說版的的確不會知道影片中許多場面到底在講什麼。
2009/5/23
電影版其實較早完成。Disturbing the Universe 第17章 268–269,Dyson 提到 Stanley Kubrick 是故意留下讓觀眾想像的空間,所以沒把話說得太清楚。並且這也表現了人類在真正遇上未知生物時,連自己熟悉的人性(人類行為模式,我們的憤怒、愛情、傷感與無奈)或許不能套用在對方身上的神秘。
2018/2/19

2010: Odyssey Two

本書中 Floyd 一伙美國人搭 USSR(這聯盟在本書出後沒幾年,還不到 2001 CE,1991 CE 就瓦解了。)太空船 Alexei Leonov 的便車,欲一探之前出事的 Discovery 到底怎麼了。過程一部分圍繞在人們間的互動(與冷戰的對比當然是其中要因之一)以及對未來科技的描述上。科技與概念在這就不討論了,基本上人總是為這自己的幸福前進的。而且這方面,一定有許多討論本書的論文提過了。另一部分則是和中國 Tsien 的角力。刻苦耐勞先到的 Tsien 卻意外在木衛二 Europa 上栽了跟斗,碰到上面的生物,全軍覆沒。Alexei Leonov 後來到達 Discovery。Floyd 一行接到警告要趕快離開。原來 Bowman 要做個試驗,讓 Europs 有機會演化。高潮發生於點燃木星成為恆星 Lucifer 時。在 Epilogue: 20,001 裡面,Clarke 假設 Europs 需要兩萬年的時間來展現黎明。相對於劇中兩百萬年的人類歷史來說,這毋寧可稱作是極速了。不過,2061 最後提到 3001 Lucifer 即將熄滅,因此 Europs 大概也就沒有機會演化出文明了。而 3001 中,Firstborn 甚至否認了人類的價值。
這一集 40. 'Daisy, Daisy...' 中的描述使我感覺 Clarke 有意說明「生命形式普遍存在」。既然木星那樣的型態也能被認定成生物,而且是在那種環境之下,那麼宇宙中可能有許許多多地方都存有生命了。另一個引我思考的是趨同演化問題。為了達成相同的適應功能,生物的演化雖然可能經過不同的路,卻會歸結到類似的外型或型態。(或許像渡鴉也有同情心?)那麼外星生物是否也可能和我們長得類似呢?最起碼上面應該有探測用的眼,下面應該有支持身軀用的機構?不過我比較相信的是,人家的環境不會與我們像到會讓我們覺得「這是哺乳類」的程度。甚至能不能讓我們覺得「這有可能是地球上的生物」都大有問題。相關討論另可參考 The Grand DesignThe Vital Question
Bowman 去除人性心理的描寫在我感覺還好。他已經不是人,基本上也不是地球上那種活生生的生物。不過他這麼執著於人的某些表徵還是令我有點不能適應。我以為到那種程度,好奇,以至所有的感情,皆已無關緊要。
本書對中國之處置我想相當能接受了;本系列比起機神大戦,甚至コードギアス來說,算是頗為公平;沒讓我感覺歧視或過多偏差的固有觀念。
2009/5/28

2061: Odyssey Three

告老的 Floyd 乘坐 Universe 號踏上實際探訪哈雷彗星之旅(就是站到彗星上)。不過,同航太公司 Tsung Astrofreight 的另一艘太空船 Galaxy 迫降在 Europa 上,Universe 號是最能夠及時搶救的。才不到半世紀前 Bowman 的警告,沒過多久戒律就被打破了。「禁止」這種東西對人就算能止得住一時,總是無法與時間相較,而永遠的停滯。初生之犢不畏虎;沒吃過苦頭的人有好奇心,會想去嘗試,以確定真的會有懲罰。所以在 3001 中我們知道 Monolith 還是介入了,讓人們不能輕易著陸或打擾 Europs。
本書中間插曲,或是說それなりのクライマックス,為 2001 就提過的,木星核心分裂後的百萬噸級鑽石山。Galaxy 迫降之內幕恐怕就是這個。雖然這謎團懸疑了很久,但明眼人一定很早就在猜 Mount Zeus 會不會是鑽石。Galaxy 的成員 van der Berg 與 Chris 探了一下 Europs,我的感覺是這些原住民未免進化太快了。Floyd 意識的 copy 於 chapter 43 分離後,最後在 chapter 59 成為 Bowman(或是說 Halman) 的一員(意識融合是我所提到可能的遠景之一,雖然我也沒深思過這到底會有多少個體加入,甚至可不可行。),而後諭示了千年後的不安。
一開始 #3 提到政治版圖的滄海桑田。雖然 Clarke 預料到美蘇的和解,但我對戰爭是否能消失還是頗為疑惑。頂多是比較少見吧,但全面性的戰爭是否就能完全消失,我覺得除了人類全體的價值觀,還得靠些運氣。例如,資源的爭奪就很可能壞掉各國的良好關係;而且又是在大義的名下。而種族的全面性融合,或許還等上數百年?
Bowman 雖看似神通,但他畢竟只是隻看門狗。本來在第一集還以為他成了與那些生物同等級的存在。我們後來得知,甚至連那些生物都還有高下之分;要知道進一步的訊息,可能得看 Clarke 那本 Firstborn 了?
書末感想:Clarke 要說的可能是,以更廣泛的角度來說,只要是生命——無論是哪種形式——在宇宙中都是特殊的,而值得被予以特殊的待遇。
2009/5/29

3001: The Final Odyssey

前半全在揣測千年後可能的日常風景,雖然太空電梯這概念最近才被找過碴。不過我們或許可以用其他的機制來達到類似的概念,例如充氣塔等等的。而猜測距離那麼長的未來是很危險的,之前說過,在這變化萬千,速度猶如乘坐指數增長特快車的時代(見 What Technology Wants Chapter 8),我們光是連百年後會長什麼樣子都不是很清楚。大体、本書之服務對象大概僅限於書完成後幾百年吧。千年後,即使人類文明還存在,頂多被拿出來小提一下,當作個餘興。
後半部,Bowman 要之前 2001 喪命的 Frank Poole 幫忙毀掉 Monoliths,因為 Firstborn 將人類判別為「雜草」。是啊,的確是雜草(笑)。不過人類使用病毒,会心の一撃成功的摧毀 Monoliths,確保了光明的…足以苟延殘喘的另一個千年未來(雖然我總質疑,既然 2001 中 Bowman 可以飛也似的到那麼遠去,那麼為何訊息的傳遞又需要到千年?);或是如 EPILOGUE 所述,等待末日審判。(依照 Firstborn 的設定,其實他們大可不用那麼急:即使會 Big Rip,預估也發生在數百億年後。鑑往知來,屆時人類早就不存在了。)
本書中我所想到的是,我們本身可能正如同 Europs 一樣無知。也許我們本身正是個實驗體。我想,很多人也會這麼思考;也因此許許多多オタク文化作品都闡述了這一點,我們是上帝的試驗之類的。
2009/5/29
嘗試看了一下 Firstborn,但我看來還沒有足夠的英文能力。硬要上的話也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大概只能以讀普通小說超過三四倍的時間,然後懵懵懂懂不到一半內容。時間不夠,還是放棄了。無論如何,經簡單掃描這本書很可惜的並沒明確道出 Firstborn 的過往,不過是拿來當題材引子罷了。
關於本系列,我的確看到了許許多多科幻界的概念。除了書與電影對科幻界帶來的驚奇與衝擊外,我覺得對活在 2009 CE 的我來說,還能夠吸引我目光的還是那群可能象徵宇宙間生物未來走向的 Firstborn。對未來或許有機會走出母星的我們,或是其他能夠漫遊宇宙的生物來說,到底他們會呈現怎樣的型態?關切的是什麼?而什麼又會成為他們關注的議題?換句話說,終極文明到底會像什麼樣子?本作提供了個好的範例,意識的型態轉化與融合、對心智的探求,以及對茫茫宇宙未來的思索。若要我自己來回答,現階段所能想到的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200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