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的議題更複雜,起因於人類現代化奢侈的生活型態、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本性;最終導致再不起而行,自己也活不下去的窘境。所受到的教訓包括環境議題如 ENSO、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環境難民、生態平衡與全新世滅絕事件;而石油之類化石能源耗竭的困境,造成永續經營因應對策,如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作為,以及葷素食之飲食文化等。可參考 The Future of Life。
因為星期五下午手機再度沒電,加上充電器不小心鎖在工作的地方,本來今天要去拿的,想想還是懶得動。這種事情太多次,也難怪爸媽及親戚要說我「人難找」了。這種情況下我原先是與世隔絕的,但中午還是聽到了總統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案偵結的消息。其實對這半年來的紛紛擾擾,已經不怎麼想再多贅言了。或許是因為湊熱鬧的個性改不過來,看還是會看,但是說什麼似乎都還不夠。看起來儼然已成過街老鼠的陳總統似乎想說,他因為以私囊墊付機密外交費,所以也只好拿私人的單據核銷國務機要費;因為他自認這樣基本上不算貪,因此雖然這以法來說是不可放過(注:而他其實連這點都想以「制度不周」來推諉塞責。),但照情理來說也無須下臺?看到臺灣的這些紛爭,真的會興起之前在 CLUSTER EDGE 等文提過的,「現行民主真的是最好的政治體制嗎」、甚至「是否算得上『好的』」的疑慮。總統到底該不該下臺?民主制度妙就妙在這:陳水扁是因為民意而當上總統的,而不是為了讓大家過得更幸福快樂。因此很多人希望他也因為失去民心而自動請辭,而不是為了這舉動能讓大家過得更好。你也許會說我這是詭辯、咬文嚼字甚至強詞奪理,但我所要指出的是,不是自己以為怎樣就真的對自己是最好的。人的眼界總是狹隘的,否則就不需「蓋棺」方得「論定」,亦不會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或放馬後炮的必要了。況且又不是說人很多就一定是對的。
本來因為不太想說什麼,想說這次也算了,不過聽到下個月要選臺北市長的謝長廷表示,本案多多少少會衝擊他的選情就覺得很感慨。先說明,我不支持任一方。之所以感嘆,是因為這表示了臺灣的政治生態恐怕還不夠成熟。我很想問那些會因此變卦的人,選市長到底和這案件有什麼關聯。難不成扁珍涉貪汙也同時代表謝出了任何(如誠信操守)的問題?但事實上就是會受到影響。而這因為是人性,恐怕也無法避免。我猜想無論民主多麼成熟,不修改制度的話,就是有人會投同情票等,這是無法避免的。以這角度看來,民主不能稱作是完美的制度。現行民主的另一個問題在,雖然由人自己選擇,但選擇的卻是被侷限的、不能保證沒有瑕疵的對象(最佳的選項不保證在選票上)。所以才會出現「從一籃 bad apples 中挑出個比較好的」以及像我這種「天高皇帝遠」的不投票情形。(我的話,多少也包括無法確定哪個才是最佳的。)要改革的話,最起碼得先將「人」的因素去除,甚至連「組織」亦同;例如易之以制度。權力總是使人腐敗,人,包括眾人,是不可信的。我們只能在許多危機中嘗試找出個平衡。當然,正如之前所述,當今世上也還不存在所謂真正完美的制度就是。只不過,真的要實行民主,要重視的恐怕不是實行的手段,而得了解其精神;舉例來說,合議的落實。不是說「我們有做到多數決定」就好,因為這並不是真的民主。接著,當聽到第三次罷免案「還要有近二十名民進黨立委變節,倒扁陣營才取得足夠票數通過」時,我再度察覺到違和感。我並不是覺得,應該修改的是 ⅔ 的罷免門檻;而是想到,或許該改的是政治生態:別這麼強調政黨政治(減輕政黨對個人或選舉人的影響力),或是允許個別黨員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這次罷免案)可以依自己的理想(應該說是所背負的選民之期待)作出自己的抉擇,並且不被處分,這樣是不是也就能避免這些傢伙只能充當花瓶,或是說難聽點,工具。其實這在之前也提過了,只是還沒有人大聲疾呼的樣子。就事論事,我並不知道總統在這件事上到底是否有罪,他是不是真的在「玩弄司法」,也不知道臺灣的司法到底能相信到哪種程度。我並沒像檢察官陳瑞仁一樣親自調查,雖然那不一定保證能得到真實。我只能說,以我所見的,許多歡呼的紅衫軍都是因意氣用事而興奮。不過,我的確也不覺得那些力挺的地下電臺有什麼公正性。他們之中許多恐怕都過於信任自己所想相信的了。而且,說個最簡單的,假如今天不是總統的話,會有能力在居家週邊架起拒馬、著急那麼多人共同研商該如何因應嗎?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特權了。更重要的,是否有辦法解決現在新聞中似乎每個人都只是在維護自己利益的現象?まあ、反正我不會去投票,或許在我想出解決之道前,一直都不會。恐怕,我這一生都不會尋得答案就是,畢竟我自己也沒什麼驅力或動機要這麼做。其他要幹的事、要思索的太多了。更何況這不像是個修改或融合現存制度,造出個「三民主義」就能完成的偉業。就算是共產主義的出現,都沒能完成這項「豐功偉業」。
結果又是無所事事的一天。追了點新聞,雖然如同之前所說,已經有點倦了。現在外面吵得沸沸揚揚的是,儘管當下全國可能有選民的 ⅔ 都寧可阿扁下臺,但其人就是穩坐高臺上。於是就傳出很多陰謀論啦,像是「馬英九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馬欠缺這時該有作為的經驗」、「就因為要輸,所以得擺出一副『我很有義氣』的面孔。」、「2012年再決勝負」等。表面上我們所見到的,扁是因運氣好,有受到因黨團精神感召而支持的立委;加上才在 2004 CE 組成的立法院中,民進黨席次較多(過 ⅓)而拉不下來。但是說「民進黨、國民黨分別把戰線拉到2012年跟2008年」,又很不巧的期間有個大象徵意義的北高市議會議員暨市長選舉;就怕這些市議員候選人們不肯輕易放棄機會。其實民主搞到現在民不能主的狀態,已經是變調的民主了。如很久前說過的,說不定正是中國人這種天性,才使得不論是共產或民主,什麼主義在中國都會變質。也正因為這原因,我們小小年紀(比起美國兩百年)就能看到民主可以敗壞到什麼程度。是的,我漸漸覺得我們的民主可能並非「不成熟」的。相同制度下,遇上我們這些會鑽漏洞的臺灣人,要杜絕弊端也困難啊。
當然,我們也不能就這麼說那些全力護航的人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只是,就算他們有他們自認為了臺灣前途的考量,是否那就真的能成為臺灣光明的未來,那倒也不一定。舉例來說,在這狀況下說不定還是有人在背後要貫徹自己的理想。這可能是和美國打好關係,可能是在美中之間交互牽引等。對他(們)來說,要陳水扁待著只是一種方便的手段(雖然他們可能已經沒太大的優勢),因之才如此不擇手段。不過,話說從頭,他們這種理想是不是就真的是最好的?遠景大家都會說,要讓臺灣發揚光大、人民安居樂業等等。這點對注在這裡的人們來說,的確是絕大多數都能接受的。但依附美國是某就真的能得到期望的保障?或是居間牽制,是否真有能力能如願以償?這恐怕就不是他們能保證的。當然,對這種情況下的他們來說,等著看好戲的普羅大眾、紅衫軍、單純聽從黨中央指示的大部分局外立委們,以至自以為深入了解局勢的媒體人都太淺薄了,這些人不會了解他們的苦心。只是,他們的冒險可也不見得就能導入光明的未來啊。ま、其實這也沒什麼。這一點就算是在昇平的年代也是一樣的,他們都在投注。我只是懷疑,是否真的有如同我說的,這種程度的幕後黑手,以及他們到底有多少把握罷了。臺灣人太少了,少到很是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有此等有志之士存在。而那或許也不是我需要操心的。
聽說了 Harry Frankfurt 的 ON BULLSHIT,南方朔譯作「放屁」。簡單的說(雖然還沒詳讀過聽說富含哲學氣息的原文),現代流行的「客套話」、「政治話」,這些謊不謊不是重點,重點在顏面顧不顧得了的話都是bullshit。像是「我們會嚴格恪守法律,未來也永遠不會變。」重點不是在真的會尊重法律或會不會變,而是要「請你相信我們很正派」。但是其目的在保全自身。「我們會虛心受教,接受所有的批評,提出改進。」重點也不在強調會改進,而是在「請你相信我們會改過」。但是其目的在贏得關係。「清廉救臺灣」救臺灣不重要,只要你相信「大家都討厭(別人)貪汙,所以要把貪汙的打下臺。」就好。但是其目的則是打倒敵人。而像「個人的去留微不足道」,這種自然就不用說了:「請你相信我不在乎」。其目的亦在獲取信任。如同以上所言,這些話都被武裝得歪七扭八了。最近甚至還出了更經典的:請媒體「回到正軌」,就是國務機要費沒有一毛錢流入總統口袋,不要再將焦點轉移到個案上。反正掰來掰去就是要講「我沒罪」、「不是我的錯」就是了。只是,在人民將選票投給他之後,這種表現實在有種「投資?你就把錢交給我就對了!」的感覺。就算真如其所言好了,也算是應對失措吧。其實也不只政治人物,正如 Harry Frankfurt 所言,大家都是這樣子,這已成為通病了。舉我為例,雖然之前也不是很會,但換過幾個工作後,要不會也困難了。這就是現實(臺灣)社會啊,不會戴高帽是活不下去的。
話說之前的新聞常常是單篇報導,但現在某些網站出現了系列文章。的確,像最近的紛紛擾擾,依照事情緣由,讓讀者解其奧妙的確是較體貼讀者的做法。雖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適合以這種方法呈現,但我相信若是能在第一時間搶先報導,而後又循事件演變深入分析,這一定能虜獲更多觀眾。
順帶一提,有關最近扁兒女在美置產的爆料,邱毅之所以會被眾媒體圍剿,除了臺灣大眾媒體喜歡湊熱鬧的天性外,我也懷疑是不是有內情。當然,實際上我了解不多就是了。只是為何各加總是要強調以「令人懷疑的」相稱,這點也頗為令人懷疑啊。另,我的確相當懷疑假如第一家庭真的會貪,錢可能放在哪(當然不會在臺灣吧?)。而像憲法第五十二條釋憲案,也過於瓜田李下了。啊、無論如何,以我所見片面來置說辭,恐怕也不能說是公允就是。反正政治評論就是這樣子的東西。
前天立法院又鬧出笑話,看了一下新聞,這次搞得中央政府總預算案(96年度共1.6兆)首次未能在會期內通過,也使得 GDP 可能降0.25至0.3個百分點。兩大黨互踢皮球,結果沒人負責。媒體態度基本上似乎兩方都不支持,他們不但丟臉丟到國外,辜負了選民的期望,還造成大家沒必要的損失。在我看來,治標方面我懷疑出了這麼大的失誤,他們怎麼能安心休會而沒想到隔天再拚,沒通過就不休假。(畢竟他們的立場不同,不能說「我也得休息的啊」這樣吧!)雖然院長王金平說29日要開談話會,那也是十天後啦。治本方面,我越發的覺得規範立委的制度不夠嚴謹,竟然讓他們有辦法搞出這種名堂。當然,這免不了又要提到之前 2004/12/12 提過對當下民主體制的疑慮:我們現行的並不是完善的民主。政客過於短視,且我們還有可以辦得到卻沒做的事。而在更基礎的立足點上,我甚至懷疑「民主」到底好不好。或是說,我們已經把所有想的到的好東西都貼上了「民主精神」這個標籤,所以「民主」已經變成一種理想了(反正你所看到不好的都不符合真正的「民主」精神)?
這次換馬英九被起訴了。OK. 在開始今天的閒話家常(其實盡是不著邊際)之前,我想應該先述說一下我的立場。基本上我暫時是站在馬的一方。原因為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覺得他跟我一樣的へたくそ(なにそれ)。我到晚飯看到新聞才知道有這事,然後就是不管怎麼轉,各家新聞全都在報這件事。看到馬所開的記者會,先大聲說「參選」,然後就吐一堆口水(假正義之名),我只疑惑不知稿子到底是誰幫他寫的,看到的有幾個會以為他這麼做很有誠意?馬與陳給予人的最大差別大概就是誠意問題;在中國上古史綱與前幾天日記中提過,民無信不立,馬大概就是要表現出這種感覺吧。不過,在危機處理SOP 中,這時應該表現出的並不是以強硬態度抗辯,而是誠懇的道歉並負責啊!
晚上又看了一些評論節目。反應還是兩極,中間天高皇帝遠,不想管政治的一點聲音都沒有。文茜二重奏中陳文茜力挺馬,已到出現情緒性辯護的程度。至於偏民進黨的三立新聞臺大話新聞則一貫的批馬,主要方向如對照當時陳起訴時馬的態度與現在國民黨的表現,以及拿出起訴書明指罪證、舉檢察官侯寬仁的話責其不正。
以我所聽到的二手說辭,綜合起來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馬當時市長任內其實和陳一樣,依循潜规则以私人用途納特支費,但這確實是於法不合的。而他在偵辦中途反覆掙扎,結果最後留下了個證詞前後不一的罪嫌。假如他真的想說司法不公的話,我想他搞錯方向了:警察抓到你闖紅燈就是闖了,沒其他話好說。他頂多也只能抱怨「為什麼光抓我」雖然這在罪證確鑿下算主張不法之平等;不可要求自己免罪,只能怪為何沒把其他人也一起抓出來。且我想這也不算惡法:你能想像每個人都不管紅綠燈嗎?但他的確還留了個特權,拉其他人下水(說「是他先闖的」),這在現實生活中可沒有啊!但我最期待的如同之前所述,是將這些遵從暗規的傢伙們(包括各級首長)全部繩之以法,然後人們才知道原來上面的沒一個可信,然後人們又知道,假如是自己當上那職位,那今天自己也會被起訴定罪。事情果真鬧到這程度的話,那就好玩了。可惜不會有人這麼做。今天就算最激烈,大概也只能把四天王拖下水吧,沒得讓人們了解到自己的人性有多矛盾,而中國文化的黑洞(參考醜陋的中國人)又是多麼難以逃脫,黑到入境隨俗的美國人也像 Ethan Gutmann 在 Losing the New China 中的描述一樣。
因為對實情沒有深入理解(消息來源過少),我並不想對未來局勢作出太多臆測(大概也不會中)。不過我只能說,我終究不會投票吧。時候還沒到。假如是我的話,怎麼沒想過要一走了之呢?同潜规则中所述,現在已經不流行「反正都要黑的話,最起碼我不會那麼過分。」這種東西了啊。那麼,我們就看看大眾媒體接下來幾個月的表現吧。媒體可以左右輿論,而當下多數似乎都還是同情馬的。
假如我想再這麼評論下去的話,應該要將歷史、心理(這個倒是讀的比較多)、社會以及政治等數門學科讀通,並有辦法拿到一手資料再來說話。不過,讀過以後就很容易滿嘴都是他人之唾了,所以到底是要讀或是用自己野性的直覺,(好吧,我承認常常不準。)很為難啊。
閒逛中發現本次2007年東京都知事選挙立候補外山恒一的問題発言,「こんな国はもう見捨てるしかないんだ、こんな国はもう滅ぼせ!」、「諸君の中の多数派は、私の敵だ!」、「もはや政府転覆しかない!」、「選挙じゃ何も変わらないんだよ」等的,再加上最後中指的手勢,可說相當令(絕大多數)人噴飯。像這種開口不留情面的的確容易造成他人的恐慌。不過比起來本地的情況並沒好多少啊,老實說。嚴肅的考慮起來,他的行為多少有點模倣犯的味道,與自稱「唯一神又吉光雄・イエス・キリスト」的脫線激烈行為相仿。更糟的是這種行為不能真正實行於現實中。就算如他所願聚集了一堆人,我很懷疑他能拿這個多數人所把持的社會怎麼辦。しかし、たとえ彼の言葉は出鱈目が、一つの問題を引き出した。現行民主對於少數來說是完全沒有保障的。不論怎麼掙扎,他們就是不能贏得選舉。因之衍生出了如示威遊行、絕食抗議、上電視影響輿論或武裝衝突等的手段表達少數派的意見,但這不總是有用。無論如何,如之前所述,最起碼多數的意見不總是對的,因此靠著選舉的民主還是有缺陷。一旦制度有缺陷,Murphy's Law 就有發揮空間;不求改變的話,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2007/5/6
看到五分之一的美国人仍然相信地心说這篇,加上最近公投的爭論,不禁想到先前曾對當下民主體制有疑慮,民主真的是好制度嗎?除了 CLUSTER EDGE 提過的,我們很容易選擇比較親近或認識的(而非最佳)人選(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何者是最佳,只能盲人摸象。)、多數決只能說是公眾的私心(更糟糕的就成為多數暴政),不表示一定會是最佳決策等等因素之外,人也過於容易被操弄(曾參殺人、三人成虎啊)。這篇文章還說了:我們要投票前,最起碼需要了解這些選項各有什麼意義。但現實是,我們容易被操縱、有私心(例如不會投「希望在家旁邊建掩埋坑」的票)也就算了,我們往往不了解內幕,了解了也不見得能預見最佳抉擇(那是極少數人能作的事),尤其在這些選項充滿利益衝突,或是被選舉人不具遠見時。看到各家新聞紛紛以長時段介紹今天的「焦點」,英國名牌環保袋一個臺幣5百元平價限量行銷時,我不禁更為為民主擔心。這報導是說 Anya Hindmarch 的 I'm Not A Plastic bag 購物袋一發售立刻造成搶購,人擠人造成 8 位傷者,微風廣場處置是寸步不離,讓傷患沒機會表述意見。這招似乎頗好用。從此例我不僅體會到,「名」牌、偶像明星以及吃氣氛的館子(光是裝潢典雅,一餐五六百的便宜貨:這種東西月領兩萬的怎吃得起?)都是把人耍好玩的之外,我們還看到,為了一個小小袋子就可以搶成這樣,又能期待我們有多少理性來選擇最佳未來呢?
2007/7/6
聽說 New Zealand 把 Police Act 草案搬上 Wiki 給人改,我突然想到,民主從雅典城邦全公民直接參與演變至今成為間接的形式,在網路發達後,是否有機會再次回到全民參與的模式?在某些地方或許可以讓人任意發表意見以及更改法律,並留下為何這麼改的理由;甚至可以在文章某段落席地(這裡應該改成即時)辦場投票,擬出大部分人較可認同的實行方法。而法律可能還不會永久定讞——最起碼改動的頻率會高些。現實社會不正是如此?但我相信要比民主的話,這種方法還會更徹底通融些。打個比方,現在的方式有點像經過經過大小中盤商在買貨,一旦自己可以掌握時,就可以擺脫剝削(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直接網路下貨(制定遊戲規則…不、法律規範)了。雖然這或許還得經過試驗,並且得有更高的民眾水平才可能完成(擾亂分子太多,或都沒人編輯也是很麻煩的事。),並且不一定能完全取代,但總是多了個可能性。
接續昨天的話題。看了台湾选举的结果和意义,裡面「台湾选民期盼重振经济,同时改善与大陆的关系。」這句很像是說「臺灣人都(僅)強烈的重視與大陸的關係」,而且很是站在大陸立場的發言。事實上要說我們的關心,與美國的新聞說不定比大陸的還多,所以不會只考慮大陸。我們的經濟也不會因為只開放三通而好起來。應該說,內部的原因占更大吧。以此我想到,第一:我們常常不自覺的將自己的立場泛化成公正客觀的理性;最起碼在上文中,臺灣人對大陸的關係,其實沒有作者想像的關注那麼多。所以要把這當作「台湾选举的结果和意义」一般全盤性的結果,言過其實矣。這種過失在之前也提過,我本身亦復如此;但我現在還是沒法子完全脫離這種非理性的思考方法。第二,很多人都誤解了,包括當選者本人:今天某人會敗,某人會上,大多不是因為選民肯定了當選者所有的政見,而更大一部分是因為他是 bad apples 中長得比較好看的。我們無法見到誰一定能帶給我們完全光明的未來。而還有更多的,是選民因為自己的情感因素蒙蔽了理性,而不是為了全團體(或甚至是自身)的未來而投下票。雖然這事實相當悲哀,卻也無法在短期內改變。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先理解到,當選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甚至不能表示自己的政見已經被廣泛接受。人民是盲目的。愚民泛流,選舉的效用就不若我們所預期的大了。
啊、話說太重了。駄目だこりゃ。聽聽就罷,這種話太傷人了。很多人想說「我不是愚民」,包括我自己。但看看人云亦云——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云亦云 - 译言翻译)(原文I Can't Believe My Eyes。話說這一系列大多早在社會心理學就讀過了。但現在再看到,還是能回味。部分甚至還有新的體悟。),「愚民」或者說迫於人際壓力而附和他人說不定還比較正常。我直到今天還沒看到有哪位讓我熱血沸騰想要投的就是,雖然出了這句話肯定又有人覺得不以為然。(輕微一點的會說「政治冷感」。)
之前說過,我不覺得民主制度,尤其是以選舉為主要手段的民主,對人們是最佳的政治制度。看到電視上候選人們的謝詞,我依舊不住地感到彷如猴戲。其實擔任公僕(不是當官)是很累的,又有一大堆責任。之所以候選人們都這麼熱衷,很大的一項原因是有利可圖。若當官是賠錢生意,看還有幾個人要出來(那恐怕得有被罵到臭頭還不改其衷的堅強意志)。但沒人出來又是麻煩事。或許未來有能力造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生命後,我們還可以建起決策機構。他們能夠在做出決策的同時說明其理由,同時我們仍掌握有對任何時刻任何決策的最終控制權(「控制」對膽小而具有恐懼心的人類來說是很重要的。當然,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預防機器做出「人類的存在對地球生物整體有害」這樣的判斷——就算這若是真確的。雖然我相信在做出如此判決的同時,應該也能導出「人類的存在為宇宙帶來新的可能性」這樣的答案。)。以機器做決策的議題在アップルシード與 Ergo Proxy 等文中提過。雖然這些「人造」意識不見得總是能做出最佳策略,更不可能滿足少數人、甚至多數人的期望(所謂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那個欲求。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人以至人類整體的慾望不見得就是對人類整體或個人最佳的決策。);但當每次其作出的決策都被證明是最佳、甚至能優於人類所做的時,那麼人類應該也就能放手了。屆時,民主、選舉應該都成為歷史,我們不再為選情激忿高昂,而再也沒有人能以同樣優良的效率擔任決策者——再怎麼說,沒有人能像機器一樣不用吃飯,自己也不需要生活費、零用金、交際應酬等。在那之前,則恐怕得先參考一下理想的政治體制不該依賴領袖個人特質,而是無論誰當家做主都可做出同樣理想的決策的說法,改造一下制度吧。想想現在的候選人其實大多仍不是為了群眾或人類整體才抱持熱情。也因此這些官員才是有給職。人畢竟有其人性以及慾望;若所有官員全部變成最低工資,而制度仍能運作得很好,那可真是大同世界了。但機器還不需要對自身心理或物質上的慾望。
另一方面,臺灣人太會鑽漏洞了。而我們選民的基礎又是選人選黨(因人情)不選政策與政績(不依理性。或許許多人還覺得理性啥的沒有用呢?)。因此各競選方盡其可能以吸引注意力,而非推出政策的方式操縱選舉,到最後辦事只是附庸,跋感情、耍手段(在前兩三天至一禮拜出大事件)等才是真的。
2010/11/28
理想的政治體制不該依賴領袖個人特質,而是無論誰當家做主都可做出同樣理想的決策
今天回來還是盯著電視新聞看,但已經沒啥地震新聞,卻多了些譁眾取寵。(ま、要說營養的話,其實都沒多少。)接下來的言論得要先加些但書:我不全然認同當下臺灣任何的政黨,無黨無派不信任何宗教;而我自己非但沒能力達到我批評所依據的理想,也沒那意願去實行。重複一句:我頂多只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不過,我知道無論加多少但書,反正都只會招致群毆罷了。不用提醒我。
剛剛聽到新聞面對面中蔡英文談社會改革,提到應該要作「社會說服」。突然覺得以現下臺灣的局面,一個要大刀闊斧改革社會的領導人,恐怕得要很 dynamic(領袖魅力),並且具感染力。老實說我不覺得蔡英文有這能力。我也不覺得臺灣我所知道的哪個政客有。事實上就算有這樣的人,我還不認為出來對大家會是好事。舉個例子,Hitler。所以,我想在作「社會說服」之前,更曲折但長遠之計的方法應該是作社會改造,改造人心成為以理性而不是以感性為訴求的社會。改變使我們即使面對核災,政府也不需要做任何安撫人心的動作,只要清清楚楚把所有事實攤在陽光下即可。讓政府無論推出甚麼政策,都可以不必只提好處,而可以連其可能產生的衝擊也一併做出警戒;而政策依舊可以在認同中施行。我覺得,這才是重點。以當下的臺灣,就算有好的政策,還是會被容易受影響、以激情而非以冷靜來思考的群眾所攔阻。不過我相信這不會是簡單的事,即使大家都做到了,若矯枉過正成為機器人一般的呆頭鵝,臺灣之光運動明星也都不再發熱發亮,似乎也不怎麼賞心悅目。
另外,我總覺得更理想的政治體制是無論是誰有他的抱負,那麼就應該能協商,最終達到主事者接受其建議,或是他被說服的結果。說明白點,我的理想是選誰上臺不重要,不論是誰做總統都應該走到相同的路;甚至於以這說法,民主制度有沒有選舉的存在都沒關係,總統大選甚至黨派之分其實是多餘的。若都是為了大家,那麼不用等到自己做總統,現在就可以提出這些建言了。但他既沒能詳細的提出(可能是因為他沒想過,可能是因為他認為提出了也沒效。或者是實際上確實也沒效。),也沒能被說服,而只能期待自己當上總統後能夠完成這些壯舉,並提出對時政的批評。批評無法解決事情,只能把人拉下來而已。臺灣的人們還欠缺理性思辨的精神;就算資訊再透明化,就算再有理,很多人還是很難被說服。畢竟政治有很多賭注都放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夠出一句「你怎麼知道一定會那樣?」。是啊,沒人知道事情會不會真的那樣。無論是哪一方都沒人知道,包括支持與反對的都一樣。以這邏輯來說,根本沒人是對的不是嗎?說實在,我覺得以為當上總統就能如何如何是不切實際的,現在的臺灣人權觀念(更應說是偽個人主義)高漲卻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大商賈以公司利益而不是以整體(包括眾人與環境)未來為重,大家都不容易調整。因此,我不覺得就算是他上臺,能達到我所期待的結果。當然,我也不認為現在所知的任何人或黨派能達到。大家都只是在說漂亮話而已。果然是 bad apples。不過,重點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成為好蘋果。這真是不太妙的事。
這些年來,我們屢屢(從媒體上)發現災難一發生(天災人禍皆不缺),政府似乎就出一次漏洞補一次。補到最後信用破產,讓大家覺得不管誰上臺都是 bad apple(這句是誇飾)。所以有人沒感覺變好,就要支持另一個;自以為換人做做看就會變好,卻沒想到根本就是因為每一個都爛(另類的劣幣驅逐良幣:好的上不來,只會被推下去。);無論哪一個上都不會變好,甚至還會變差。(不是說裡面一定有頭獎。有可能把籃子全倒出來一張張檢查,卻發現全是下下籤。)就算不是災難當前,也常常出現急就章、為了應付輿論而生的傑作。官員之所以會急著要推一些政策或做亡羊補牢的措施,舉凡反霸凌條款、退休軍公教人員的18%優惠存款限制、政務官不能擁有雙重國籍規定,更早還有為解決能力編班造成後段牛頭班之問題等;其中很大的因素是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光會治標不知治本。其實像雙重國籍會出問題是因為大家對臺灣本身的不安定感。當我們國家叫做「美國」時,誰會在意他們持了綠卡或擁有永久居留權?光會限制只是要人地下化罷了。我們既然認為對小孩子來說人本主義很重要,要採行愛的教育、正向管教、尊重每一個人的主體性,長大了又不相信他們,到底持的是甚麼神經?或者想以「孩子能改,大人已經改不了了、來不及改、改變的成效過低!」作為藉口?而常態編班這觀念,應該是改變升學主義、考試導向的風氣之後,家長自己就會要求要這麼作。若我們能從根本矯正,有的問題會自然減輕,有的嗟怨則會自動消除。只是我們同時也該看清事實:要改革教育制度,若家長們看的是結果,那我們就改變實質結果。快樂學習、避免考試導向啥的,都不及讓人人理解「不論考試分數高低、會不會讀書,只要努力,都能有好的出路」來得重要。但當前我們總是急著補破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常常不能容易的達到理想,而只能雷厲掃蕩、嚴刑峻法。
不論是不是該未雨綢繆;我們這邊要討論的重點在就算今天要彌補過失,順從輿論不總是最佳解決法,甚至不能達到圓融(參考人生的意義)。說通俗一點,就算我們要訂政策,也不乏現在實行一套,幾十年以後才發現「啊、那時鑄下大錯了」的情況;例如重工業、石化工業不知節制的發展,改變了全球的氣候,也大量消耗了地球某些資源。人類過於短視了,很容易三人成虎、為權威名嘴牽著走(參照媒體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而眾人也不敵政商大頭等暗著來、矇騙世人的既得利益者。這點即使在美國也一樣,否則就不會有人出來說 The Story of Stuff。在臺灣,大家又很容易過分激動(或者大眾媒體讓我們覺得是這樣),熱熱鬧的指責政府不能馬上處理掉問題。未經提醒沒多少人在意問題是不是還有深處的毒瘤,也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要求是否真是最佳策略;大家重視問題本身更甚於這些病根。
這些日子看了些政論節目,對本次選舉的意見和之前(例如 2011/12/3)的沒有太大偏折,但還是有些改變。細的就不說,較大的感觸一是蔡英文不見得有我當初以為的…清廉,或是說足夠矜持自制。當然,我不否認原因之一可能與我所接觸的資訊源有關係。雖然,以這兩天的情況我猜他上的機會頗大就是。另外則是關於李敖;他看起來似乎就想親民黨多爭點立法委員席次,縱使國民黨下臺亦在所不惜;畢竟這樣或許還有點改造政治生態的機會。他(們)打從頭就沒打算讓宋楚瑜上;至於放任民進黨執政,部分可能是為了換他們來也不至於會爛到哪裡去。這不是說兩方一樣好,而是兩者皆為 bad apples。聽起來還是頗悲哀的。
以我聽到的言論,國民黨可能會比民進黨重視財團與大公司(即有錢人吧)。但我不能因此確定民進黨真能比較偏向中低階層就是,他們看起來還沒清楚地覺悟。
最近馬英九的政績越發令人民不滿的樣子。但光是愛之深責之切無法解決問題。…好吧,有人會抗議誰愛他了。不過既然是這團體內的居民,總得「愛呆丸」吧。就不說這是不是強迫民族主義,一定程度的向內凝聚力與犧牲,被人類廣泛認為是身為團員的義務。因此我們總得希望這塊土地變好一點。順帶一提,或者說非提之不可,要不會引起口水戰的;我當初可沒選馬,也不認為馬多好多好。惟亦不覺他有多糟糕。最起碼我得承認,一點也沒準備要治國的我,當上那位子只有更沉淪的分。(說來有幾個具自知之明的人,又能真正誠心地說說換做自己會更好的?)謾罵、怪罪能解決問題的話,臺灣早就是世界第一了(本句為誇飾)。真正的問題在,我們選誰都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再怎麼換人、拉人下來,問題也不會解決。我覺得就算當時是蔡英文上臺,縱使現在我們遇到的這些問題不會出現,整體說來不見得就會好多少。我想說的是之前早就提過的:到何時才會有人出來省思這個讓我們只能選 bad apples 的制度?(這是因為我們素質的低落嗎?)為何我們不能夠有更好的人選以及團隊來挑?為何只能等到選出來才幻想破滅,頓時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更重要的,何不乾脆採行一個無須依賴個人或政黨特質,無論誰執政都一樣,政府都能採行最佳政策的政治體制?雖然最佳選擇不能人人如意,卻應該在回首時,使人能認同當時的已是可採行之最好的策略了。正如(還是)之前說過的,我不覺得共產制度有多好,但現行民主制度到底是不是最佳政體,我還有些疑慮。
現行選舉僅提供政策套餐,沒有單點。而這套餐甚至是別人(黨中央)餵給我們的,投完票就沒有選擇權了。舉例來說,我可能非常重視廢核與廢除死刑,但我能選的或許僅有廢核與支持死刑、支持核能與廢死兩種;或者其他不同,但固定不可改變的組合。由於我更重視廢核,為了反映我的政治主張,我不得不在權衡之下,投給廢核與支持死刑的候選人。結果,我廢除死刑的主張只好被犧牲掉了。那麼「創造」出一個我希望的組合呢?正如我們沒有權利要求他人必須改變性格,我們也不能改變這些組合。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第六章倒提到,或許這問題沒有我所想像那麼嚴重。
即使以單一向度來說,例如敏感的統獨問題,也常常不是簡簡單單「贊同或反對」、「要不要」、「允許不允許」等兩種選項、二分法可以定奪的。對於海峽兩岸主權之定位,固然不乏有人堅決獨立或統一,但更有太多寧可維持現狀的;或許還有些希望等個數十年,大陸民主化後再說的人。即便同樣持臺獨立場,也有希望作為正常國家交流,或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差別。除了這些外,搞不好還要加上不想統一,卻希望更大幅度交融(以促進自己經濟發展)的人們。(先聲明,我不偏好上面任一項。言ったはずだ。私はただの傍観者。人們的共識才是最終的決策者。詳見 Justice。)而重點在於,意見比人們的數量還多,而參選黨派數量不可能多於人口數。因此,人們的意見總是只能被歸結、甚至被忽略的。我們很難發現一個與自己意見完全相符的選項,而常常只能選擇個政黨、政客們幫我們挑出的近似值。民主選舉以至公投,天生就有這不可解的原罪枷鎖。[補]
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就算我當前以為這個想法是好的,卻不能保證數十年後蓋棺論定,這還是我自己也認為是最佳、可行的選擇。人總是短視的,又容易被蒙蔽、煽動;就算我們能藉由制度避免明顯的舞弊營私,卻無法改變我們的本性。或許屆時才後悔「早知道那時應該聽你的,選另一項!」,但再回首已是百年身。[補]
當前的選舉很費錢。我們還沒有創建出不用花錢,而純粹靠實力以及政策等,與選後執政可為大家帶來幸福之相關因素來參選的制度。而當選後又有太多可以上下其手的地方,即便不比真正能賺錢的人們(因此真正能賺錢的多不會來從政)。當前的體制容許官員與民意代表,在不需要用權之處使用權利,這也使「政客」成了許多人的職志。悲哀的是,執政能力等並非當選最重要的條件,人民的眼睛也不總是雪亮的;有時吸睛力甚至可以令平庸以致腐敗勝選。正因此,想看到 Michael Bloomberg 這般的民選官員就更不容易了。
我們尚沒有理想的機制以解決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而選舉結果還可能受到各方利益團體角力操弄;或許理想的投票機制甚至不存在。更甭提由於人的短視近利(無明才是人們最大的問題,這很容易造成之後才來反悔「我看錯你了」、「早知道就不投給你了」。)、「親親為大」、只投對自己有好處(而非對大家都有好處)的對象(即使有人會拿認為追求利益可導致整體利益的 Adam Smith 來當擋箭牌,說個人利得最大化何罪之有;但這畢竟不是真理。我們的眼界狹隘,總是輕易就傷害到他人。)等種種因素;我們無法保證多數人選出的就是最為理想、最終能導致整體達到最大幸福的對象。
如法家之嚴刑峻法,在事後才嚴懲並不是好的規範,尤其在最近「方興未艾」(哀)的食品安全事件之類,督察不周的情況。我們說預防勝於治療。更好方法的是在抉擇當下,就將利弊關係說清楚,並嚴格依照其執行。例如本次民代特別費除罪化,與柯文哲醫師所提「有沒有超過兩千個人涉案?」的研究費問題;若是在行為當下就有東西跳出來,解釋清楚公款公用的精神、這行為將造成的影響與後果,並確保相應處置(罰鍰、入獄等)必會執行;那麼無論是存心添加料、有意喝花酒、無心之下買(與研究無直接關聯的)家具、恍神酒駕(其實我覺得降低酒精濃度標準需要科學證據支援:多高的濃度才會影響駕駛行為?若是連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都不能在外面吃,或者提神飲料如「維士比」與「保力達 B」也不可喝,似乎還不太合國情。比起這個,改變制度如不得易科罰金、共乘者與商家連坐、加重確信犯的刑責至兩三倍等,或許更有效?)等,都應該會縮手吧。這下連刑罰都免了。
當然,這種想法於當前環境下,已經超越「過於理想化」,根本已流於妄想。
哀、不過我真正想說的是,之前談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就提過我們臺灣選舉政治,最好的情況也只能從 bad apples 中挑出個比較不糟糕的。這次不過是第 1001個例證:每個黨都很爛,人天生就不可信任。就沒辦法哪天可以不用再挑爛的嗎?就不能採用哪個不仰賴個人或少數團體的政體,使每次出來的都是可行的最佳決策嗎?哀、在採行理想的政體前,恐怕只能期望每個人都把自己當主人翁,不光是只會批評、口水戰,而是自己想想「我可以做甚麼」,甚至「若我是當權者,應該怎麼辦」。
不知為何,不,或許該說是理所當然;馬習會完後新聞、名嘴們多將重心放在了一些旁枝末節上。看看新聞關注的一些焦點,像是事前黑箱作業、握手幾秒鐘、媒體工作者擠爆會場等,根本不應該是重點。協議內容比到底要不要開會、什麼時候公布開會重要多了;雖不是沒有優質報導,但映入我們眼簾的卻多是這些東西。更有太多在報導中加入價值觀、是非對錯以及道德陳述的新聞(對此我的意見見媒體與社會責任)。照理來說,臺灣人大多只是怕會不會給大陸吃了。因此就算想攻擊馬英九與國民黨,要注目的不是這點嗎?可惜的是電視上多數人似乎都不是這麼想的,反倒見樹不見林。而 ptt.cc 上也多是些沒有深度的文字。以 ptt 的媒體特性來說,因為每個人都能發言,又常常是隨手拈來,也就算了。不過連 Wikipedia 上的記述都有所偏頗,令人難以卒睹(雖則主要只有我看不慣)。只好請求大家避免細微末節,將重心放在本會議對海峽兩岸未來的影響。
有些人追究導彈問題,我只能說當前這並非我們最應該糾結的。就算江西铅山导弹基地撤了,我們也不見得更安全;現在科技那麼發達,就算沒辦法一天內改回來,搞不好從北京都能打了。何況我們也有自己付錢、給美國用的鋪路爪雷達,還有許多方面更是美國的影武者;以對方的角度,說不定還想吐苦水「我光防你溶在血中的美軍都來不及了」。要是對方要求各退一步,我們承擔得起嗎?
在我看來,不只是成堆報導,就算蔡英文光是抱怨的發言也不及格。站在未來領導者的角度,照理來說應該好好分析本次會議的影響,並擬定出策略,而不光是攻擊。講白話些,就算馬再爛、馬真的爛(這是假設性問題),你罵完他也不會因此直接或間接出現具統計差異的變好。論起他的爛攤子,不還是你要收。那這些怨言是要說給誰聽的?又是誰聽了會變爽呢?
這次沒看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忙著讀生態相關的文章。何況聽說今天大家似乎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攻擊他人,而非建設性提議,格調不高。為了評價候選人在辯論會以及政見發表會中的發言,我想我們最起碼得列出發言切合問題或主題的程度,非實問虛答或逃避追問,以及切合的比例,把主軸放在抹黑或是有格調的選(應該用不著搞出加權分數了)。此外還得加上具體程度與其可行性,而非牛肉端一堆出來,開的卻都是空頭支票,也不曉得該怎麼達成。雖然沒興趣電視機前從頭守到尾,不過想到有電視臺為了轉播問題吵到不可開交,然後本次幾乎每個新聞臺都直播電視辯論會現場,基本上看哪臺都沒啥差別;突然想到若是有內容即時深度分析,而不光是現場轉播,或許也能做出差別性,吸引到一些觀眾。另外,雖然蔡英文勝算頗大;但與「憑什麼非投給連勝文」那時相同,我還想問的是「憑什麼非投給蔡英文」?與有個有錢爸爸因此我們討厭他一樣,我們會不會因為主要有個「非國民黨之最大在野黨(最可能勝出)參選人」頭銜而投他,而不是因為其身為領導人、民意代表的能力資質以及政見拔得頭籌才因此選他?這也適用於這次立委候選人身上。很遺憾的,現在我還是只能看到選民們在 bad apples 中掙扎,抓住任何樹葉或小樹枝當救命繩。
題外話(然則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我很懷疑最近美國要求臺灣在南海主權爭議上節制一點(說好聽是與他們同一陣線,可惜他們對我們虛情假意,前科不良。),暗指要放棄11段線,不知蔡英文會怎麼接招。當然依附中國不好,但美國算盤可打得不比中國差,再加上有雄厚實力加持;屈服任何一者都只能當砲灰。依我看來,不論藍綠基本上都對美國俯首稱臣,光看美豬美牛議題就知道。綠搞不好比藍更親美,不可能搗蛋反美;這也不能全怪他們,一定的敬畏是必要的,時勢比人強。其所造成的結果是,我們最後(兩三年後?)恐怕真會把苦果硬吞下去;最終幾乎得放棄太平島以至南海資源,讓那成為我們一個若有若無的美麗幻覺。就算有人挖到石油、天然氣,臺灣也分不到一杯羹。但我很好奇的是,已經聽說像印尼、印度等國以其外交手段遊走在各大國間、討得利益,為何我們就是沒有玩轉出來,反而唯唯諾諾,深怕得罪大國呢?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沒有那種地位以及實力(擴編太平島?別發神經了!打起來美國會出兵保護我們?別傻了!看看伊斯蘭國學點教訓吧!),或者即使有點能力,實際上我們就是沒有任何使出招數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手段(臺灣已經從裡到外被滲透殆盡,完全傀儡化了嗎?);抑或僅僅是我們太嫩太蠢了,不曉得要耍呢?說點難聽的,我們不能擺爛一下麼?雖然自主研發武器會受人牽制,不過總能不屑買軍備吧。不可以任美國著急時自動提供軍火,如同他們在中東所為嗎?反正他們為了國家利益,不可能任由中國與臺灣統一,遑論臺灣被搶走;卻又不願被牽累,因此也不可能放任臺灣獨立。任憑我們多不聽話,他們在危急之秋總是會出手。同樣的,就算我們百依百順,他們也勢必會等我們撐不住、損傷慘重後姍姍來遲。用意也非拯救臺灣,而是坐收漁翁之利,藉此稱霸西太平洋。非但如此,連採購個武器都得聽人說這應該買、那不能賣;要出自己的錢,還得拿顧忌他人眼光、聽命行事跟人交換;有曾經平常擺人家那、戰時才提供給我們的 AIM-120,甚至還有買回來也不是自己用、只能交給別人操作而我們被拒絕入內的鋪路爪雷達。2023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說是無償軍事援助臺灣搞得人盡皆知(深怕有人不知美國如此重視臺灣),有的卻相當於花錢幫美軍清庫存、接收人家用不上或不要的瑕疵品還得算欠下人情(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實在太窩囊了啊。這情況下依舊吃虧吃到成習慣,硬不起來,再對南海議題放手不管、任人魚肉,真的是執政者應該做的嗎?不如想辦法多增加點自己的分量、談判籌碼與技能吧!
這兩天許多政論節目大多在談國民黨與臺灣未來走向,小弟也來任意猜測一下各大黨未來走向吧。
國民黨輸到不想做。有人開始敢歸罪馬英九,考慮要藉此次大敗的教訓全面革新,讓年輕一輩與人才出頭。不過我對此並不抱樂觀,因為與民進黨不同,即使同樣遇到致命打擊,黨機器的包袱還是太大了。國民黨人至今仍然有太多在權力階梯中爬到一半的,會認為下面這些人憑什麼爬到我上面,要我優退改顧問職輔佐他們。他們就好比 Games Primates Play 中提過,大組織中的上層階級,「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的既得利益者們。若大家真的這麼容易體會到棺材的話,藍營就不會分裂了。可惜這組織並不是靠自身拳頭能夠決定一切,而是他人的靠選票。因此這種心態反而是自取滅亡。
依我看,即便可以繼續像蔣萬安般號稱堅持不負面競選、打乾淨選舉,但只要一有些聲勢,就得面對有前輩想分一杯羹的窘況。除非自己是政二代,本來就有能力插隊的,才能無後顧之憂坐電梯直升。因此,若是真的有心要為全民奉獻,但資歷不過是在中後段班的,不如趁著這股第三勢力興起之風,想辦法拓展自己的好名聲,當然也得配合上務實的行動,這樣會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就算現在爬得上去,可能爬到一半選民的基礎就崩掉了。不是不可能,只是不值得浪費這麼多精力在權力鬥爭上。身在其中都已如此,還沒加入黨但也想從政以奉獻的,就甭加入了吧。除非哪天黨內出個像蔡英文一般,能大幅世代交替的有力領袖。
民進黨的部分,聽說蔡英文有氣度能用人唯才,這樣倒是還可期待。只是這消息我不確定,另外關於黨內派系的動向也尚未明朗。若有人想開始占位分攤,例如當前耳語的立法院正副院長,這就不好了。為了收爛攤子,步履闌珊是一定的,還得視其施政的努力與誠意而定。可惜非泛綠派人民恐怕不會給太久的蜜月期。再說即便是民心所向,很多時候也不能照單全收。蔡英文的政見中,產業轉型方面尚不清楚他想怎麼轉、轉什麼方向,不好評論。希望不要再成為另一次兩兆雙星。更重視、鼓勵下一代選擇技職教育應該是必要的,雖然這樣又走回頭路了。許多人關注的海峽兩岸關係,蔡應該會先試探幾個月吧。其本身雖然看似較傾美,而無意輕易屈服大陸,卻也沒有意思要莽撞行事的樣子。只是若有機會,何不借力使力,檢討是否有更皮一點、遊走於大國間的可能性?
至於其他政黨,我想這次新勢力大勝,正是個「天下大亂、形勢大好」看似可延亙數年、黃金年代的嚆矢。年輕選民漸漸覺醒,接下來幾年應可以此支撐一些能迎合年輕人想法的政治勢力。若媒體效應夠強,還可以洗幾輪牌。未來想走上政治這條路的,也應覺悟到不能像過去那麼混了。即使如此,我想交際手腕還是很重要的,很快地甚至比「會不會做事」更重要,尤其是當有個領袖魅力魔頭出來時。當前檯面上還沒有 Hitler 那種程度的傢伙,但依莫非定理,時間一久,會抓住機會的黑天鵝必然出現。
這次罷免黃捷沒過,但這麼頻繁的罷免,許多人漸漸看出社會有種「報復性罷免」的氣氛。我倒覺得,難不成罷免韓國瑜那次,就沒有人是因為報復心態去投票的嗎?更糟糕的是,我們哪一次選舉,選民都完全沒有報復性心態呢?再說有幾個人認真看待選舉,不看黨派,只檢討候選人的政見、過去參與政治實際績效來投票的?要研究透徹再來投票,對多數人來說太累了。人云亦云、看新聞和政論節目說什麼、看看我喜不喜歡他去投票比較快。人人任性而行,不努力了解對立面的人怎麼想,於是臺灣的大眾媒體越來越語不驚人死不休,社會撕裂也越來越嚴重,幾乎每一次投票都少不了對立謾罵、抹黑手段。相信的人把證據丟在他面前依然相信,還會挑你語病;不相信的人,裝睡的人叫不醒(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作者序)。我們自豪於臺灣的民主自由。當然我不喜歡中國大陸那種壓迫下才和諧的假象,不過我們也不能說美好到哪去。對生活真實的滿意度,我們大可自信滿滿的說,比中國高很多很多;可是到底高了多少?有到我們以為的程度嗎?在看過 Prius or Pickup? 之後,我認為要說所有人都痛恨和諧社會,不樂意見到自己國家發展壯大,可能太過武斷了。中共政府不是光靠鎮壓所有百姓,才讓社會不起暴動的。假如把事情想的那麼簡單,例如以為我們軍力足夠強大,就能消滅共匪解放大陸、人家會舉雙手歡迎我們,到頭來恐怕吃大虧。
話說回來,有些政治人物應已考慮要改變制度,提高罷免的門檻。可惜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完善、造就時事#1遊戲驛站軋空事件一樣,我想問題癥結在現行投票式民主本來就有許多缺陷(民主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不是小修小補就一了百了;光拉高罷免門檻治標不治本。就我看來,民主(大家想怎樣)不一定是最佳決策。誰說大家一起決定的就必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或許只能用在個人偏好上,例如早餐要吃什麼。要政府給每個國民100公斤黃金也可以是民主,行不行得通可就不見得了。當然這個例子只要稍為討論一下,大家都知道不可行。但現實世界我們有太多太複雜的抉擇,幾乎都沒那麼簡單明瞭;要不然也不會搞到今天大家急著要節能減碳救地球了。更不用說無數明知違反公眾利益,卻圖利自己人的例子。
縱令現行民主有其弊端,若要改造民主制度,那恐怕是傷筋動骨的大工程,並且許多規範將是現代人難以接受的。簡單的說,以多數現代人可接受的價值觀,不存在可實行的完美政治制度。想改進現行制度,大概得加入機器輔助公共決策,以及資訊公開;但透明化這點侵犯了現有的個人隱私界限,而人工智慧與演算法的發展也尚不堪用,只好等共識隨時間改變、機器有能力輔助決策後,再來想想該怎麼實現(參考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第3堂課 自由:大數據在盯著你、World Without Mind第三章 馬克.祖克柏對自由意志的戰爭、PSYCHO-PASS當人的個人隱私完全透明化)。關於其大綱,我曾於 The Price of Inequality社會體制改革、Sapiens好社會體制的綱領提過一些想法,遺憾的是那顯然不容易。只能說想一勞永逸,時機還不成熟。
必定有人懷疑,既然我所謂的理想規範抵觸普世價值觀,那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實現。然而共識確實是與時俱移的,即便是隱私這個神聖領域。好比說現在假如有人抗議老闆要他隨時帶著智慧型手機,是侵犯了他的個人隱私,因為手機會記錄他的行蹤,大多數人恐怕會把他當怪胎。改成十多年前這麼說,或許很多人就點頭稱是。人們為了生活方便,漸漸放棄了隱私(Homo Deus第11章 信數據得永生?)。基本上所有公序良俗都隨時間改變,每個文化也有自己一套標準。五百年前,全世界有幾個人聽說過全民普選呢?可今日已成大勢所趨。只不過這種共識的遷移速度緩慢,有時得要等到牽到北京也是牛的這一代逝去,下一代或下下代才看得出差異(The Great Divide第一部 觀念、Prius or Pickup?6 「你不必再害怕了」)。
全世界,包括美國今年終究還不能沒有台積電。現在美國採取的似乎是種緩兵之計:努力壓制中國崛起,並把國家發展必要的核心技術(例如製造晶片所需的半導體科技)搬回美國,或最起碼牢靠的盟國,想辦法自給自足。可能的話還要施行獨占制,最差也要遏制敵對國家獲取或擁有這些技術,所以出台了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美國過去批評中國蠻橫的技術轉移甚至竊取。但當美國處於落後地位時,他總是有國家安全這樣那樣的理由來蠻橫的轉移技術。好比說寧德時代不得不向美國公司 Ford 提供磷酸鐵鋰電池製作方法,否則難以順暢銷售。至於臺灣,本來增強實力是政府本身該規劃的事,遺憾的是我們過去十幾年浪費掉了。現在卻還盲目的相信美國,不敢也沒有能力與美國叫板、爭取公正處置。我相信今天假如是美積電被臺灣政府如此要求,美國不可能忍氣吞聲。
現在義務役只剩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期。可好景不常,由於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越鬧越僵,我們緊抱美國的大腿也不得不吞下美國的要求,只好加強教召、延長兵役。就當前局勢,臺灣是否會與海峽對岸兵戎相見,主動權操之於我們所依附的美國手上:美國綏靖,我們再強勢也不過跳樑小丑;美國想打,已對上國百依百順的我國沒有能說不的政府領導人。既然美國現在強硬起來,維持固定的軍事實力我想是面對一個強大的人所必須的,如何訓練、怎麼個精實法另論,總要有能威脅對方的能力才能令人忌憚(潜规则、Why We Act人們為何不敢舉發不良行為)。但沒實力又妄想過好日子,還自視甚高造成海峽兩岸僵局,這樣的政策就矛盾了。
無論如何,在自己與背後撐腰的美國都沒打算與中共好好溝通協調的情況下,蔡英文政府只能備戰。光拿民脂民膏來買美國武器當然還不夠。可看重選舉的民進黨不想「政治自殺」,就算藏不住調整役期的政策,也不敢太早宣布,並且還將適用的對象(傳說要當一年兵的)設定為 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2024年1月13日)絕大多數都沒投票權的青年,等本次總統大選後的下次選舉才有抗議機會。那些過去至現在正高喊「抗中保臺」的民進黨死忠支持者,大部分都不會適用新制度。這批青年的父母,有的大概希望兒子能成為真男人,卻不想想他們說不準剛好遇上戰爭。至於那些權貴與富二代,他們從來都是能不用當的都不用當兵,搞不好一堆人已經移民了。
當我們認為不用給中國好臉色,把所有與對方談判的籌碼都撤掉(包括去中國化、親美),不準備、也沒東西可拿來說服中國,剩下的就只有硬碰硬了。誠然中國想打仗需要思考值不值得,因之美國方有豪豬策略之說,期望中國知難而退。中國也不見得想武統臺灣、砲彈齊射打到一片焦土,最好是打完臺灣還有剩餘價值可利用。假如用封鎖的就能拿下臺灣,他們應該樂意嘗試。所以美國宣傳一打起來就先拿走台積電工程師;當臺灣被占領,就把台積電毀了,希望中國偷雞不著蝕把米。美國看似很挺臺灣,但我們必須認清,美國看的向來是自己的國家利益,正義比不過利益。他們將「打擊威脅美國國際地位的中國」這個戰略目標,放在其他更重要的國際民生議題,例如現在非洲正面臨的饑荒上。當真取走臺灣最有價值的東西、不管其他剩下的人,主要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正義。就算中國用封鎖的、不大幅兵戎相見而令臺灣屈服,臺灣人民缺乏自由卻像現在的香港一樣還可過活,美國還是會以不該資敵為由削減臺灣實力。但這會不會讓剩下的人更好過,恐非美國的考量。屆時「打擊中國」會比臺灣人民的未來生活重要。
太過依賴、信任美國終究不是臺灣該走的路。我們既然渴望高喊民主自由同時又擁有和平,就該有相應的準備。搞好外交與內政,例如當初發展半導體產業讓美國不得不在乎臺灣、使臺灣現在保有一線生機是一種。可惜現在還看不到政府對十年、數十年後臺灣產業發展的願景。無論是否非戰之罪,蔡英文並未如其所料想的扶植起臺灣生技產業,也沒其他備案。再生能源方面如兩兆風電更投大錢給外商而太少自主研發,還不說國產化進度嚴重落後。再說現在才發展執世界先進科技之牛耳產業緩不濟急,就算有也難保不會像台積電一樣被抽走。那就只能期望務實外交了。否則透支實力債留子孫多買武器、生活沒那麼好過但好歹能保命也是一種。身為走不出去的一分子,但願不是滿目瘡痍這種。
2022/10/12
民進黨的弊病也會是全國的禍患
昨天林智堅論文門導致他退選桃園市長,換立委鄭運鵬接手。看來民調低落,加上中華大學學倫會也認定論文抄襲,民進黨中央覺得大勢已去,才迫使蔡英文忍痛割掉這位愛將,可謂不見棺材不掉淚。
然而這些撤換林智堅的原因,都無關乎民進黨自詡的正義公道。黨中央是因情勢相逼,迫不得已才下決定;不然蔡本來沒打算陣前換將,還要「全黨挺一人」。換句話說,現在民進黨權勢者的決策,最重視的並非他們嘴上所稱許的價值觀;而言行不一屬誠信問題。假如這樣鄭運鵬也能上,則代表的民進黨民意基礎深厚,就算不是拿出顆西瓜或者普通人都能上,最起碼也用不著推出最佳人選;這政黨推薦的光環非常有效。只不過我始終不認為,所謂民主精神就是就是選黨更甚於選人。所謂甲級動員令、跑票這些名號,不敢違逆團體,根本就是團體迷思的典範(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8.群體迷思陷阱:每個人都在做,我為何要與眾不同?),更不符合民主精神。
回顧這幾天,縱使現在看來高嘉瑜、王世堅算是看得比較清楚;卻因未與黨中央同進退,遭綠營支持者批判。側翼打壓黨內異議分子會造成寒蟬效應,就算有不同意見也不敢公開講,要講只能跟要好的志同道合者私下說。抱持家醜不可外揚心態、打壓異議分子,目的固然是營造團結對外形象,但其實際效果將促使民進黨割裂、黨內山頭林立。缺乏能規勸的人,還會導致黨中央看不清現實。此外支持者對黨中央唯命是從,同樣會讓他們偏離事實真相。就和當初國民黨腐化親中形象一樣,民進黨這番操作也會使其被打上「只問立場、不論對錯」的雙標標籤,而民眾已經形成的成見很難改變(Not Born Yesterday先入為主的成見如何形成,怎麼造成確認偏誤)。
假如這是民進黨「網內互打不用錢」也就算了;我想最大的問題在蔡不但是大權在握的黨主席,更是現在臺灣的領導者。內外團體偏誤已令其不能看清民進黨的局勢,如何能期望國家決策不偏頗?
2022/8/13
平均地權條例草案未排入立法院議程
聽聞打炒房的平均地權條例草案「寧靜死亡」,不禁令人懷疑藍綠兩黨的立法院諸公是否真有心想解決高房價問題。我想這比新聞媒體上熱炒的醜聞重要多了,這才是臺灣社會將面臨的未來,想討論的話應該炒這個議題才是。對某些人來說,生活已經痛苦到寧可再來一次金融海嘯,可惜新聞媒體根本不在乎這個。不過我得說,問題在制度不改,金融海嘯實際效應會讓貧富差距拉大,窮者越窮。而且我以為光靠本次草案還不夠,這只是個開始。
房子是用來住的,而非投資品(借用房住不炒標語,非其失敗政策。)。民意代表是來代表大眾的,而非有錢人。這提醒我們,選舉應該選背後金主不是有錢人、權貴、黑道的候選人。靠著這些傢伙選上的,就算自認很公正,怎麼可能不受自利偏誤潛移默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光知道原理、用心防範無法免疫自利偏誤)?
想達此目標,除了政治人物財產與金流透明化,還必須明文規範政治獻金來源與運用手段。
可惜就臺灣的政商結構,藍綠兩大黨都很難擺脫有錢人金主。我們必須先選出合適的,願意立這些可釜底抽薪法案的候選人。
2022/11/10
2022年美國選舉
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選得沒先前預料那麼好。想到之前聽說不少 Trump 撐場的候選人拿下州共和黨提名,有些人就現在看來卻不樂觀。結合之前在 Prius or Pickup? 對美國政治生態的印象,我不禁猜想會不會是現在美國政治極化嚴重,使激憤的 Trump 支持者能夠在黨內選舉略勝一籌。但一放大到全國性選舉,中間選民擔憂這種選舉無效的言論傷害美國民主體制。此外共和黨內有許多厭倦 Trump 偏激立場的人,到了正式大選,連自家黨派的候選人都不想支持,結果就是民主黨勝出了?這假設應可由 Trump 背書的候選人得票是否低於共和黨基本盤、或黨內初選的選民數來檢驗。
假如實際狀況是這樣,那民主黨就不能自恃選民心向自己,關鍵勝選原因之一是民眾不想投 bad apples 罷了。許多民主社會搞到只能挑個沒那麼差的,包括我們臺灣也一樣,令人喟嘆。
無論如何,這次失利或許能暫時遏制 Trump 這把火,對導正美國政治環境應算有利?
另外聽說 Kevin McCarthy可能訪問臺灣,我想這噱頭會是民進黨另一個高潮。
我覺得討論一件事必須有個前提,像是科學可否證性一樣,當證據充足的時候,我們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理念立場(The Future of Capitalism民主仰賴參與討論且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辯論是為了說服他人,不過也該願意改變自己錯誤的觀念。改變自己的信念很困難,但假如想理性討論,就必須去做。可惜現在的討論常常流於相互攻訐,就算證據充足,也總是能找到這樣那樣的理由說自己可以不用信。臺灣的政治辯論越來越常像是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兩黨分歧。
至於年輕的一代,或者更廣泛的說,若您有心改變其他人,必須採用適當的媒介,例如簡明扼要的懶人包、直觀的圖像。(對,這正是許多側翼採用的方法。既然這麼好用,我們也該學起來。菜刀沒有善惡之分,只看用它的場合。)長篇大論只有在他們願意和你談的時候才有用。另外就像上面所說的,我們想說服人,也要保有我們可能必須改變的空間。例如萬一萬一說到最後,某種形式的服貿對臺灣有其好處的話,我們就必須改變自己。在我看來,別預設立場,「我們來談談服貿的利弊」會比起「我要怎麼說服他們服貿不是好事」來得更具開放性。請別忘記,就算我們自認為服貿的缺點顯而易見、不證自明;或許在對方的眼中看來,服貿的必要性卻是無庸置疑。用相對的立場去和不認同此立場的人談,對方可能只會認為莫名其妙。
民主的重點在人人能參與政治辯論,並且願意改變自己、相信更有道理的說法(The Future of Capitalism民主仰賴參與討論且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就這點來說,中國現在的政治氛圍絕非民主,因為根本不能高談闊論政治。臺灣與美國有許多人(不是全部)是另一個反面,願意談政治,但說的是意見領袖的講法,用以證明自身成見,不願改變立場與信念。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長期國家利益高過政治意識形態。不可為維護民主自由令生靈塗炭。若有選項雖可維護民主自由,卻會導致民生凋敝、國家衰敗,則不可取。惟國家利益亦非最高準則:應以公正程序(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以公正程序進行對話)取得共識(Justice共識裁決說),最終裁決標準為整體利益(人生的意義人類/人生價值寓於評鑑)。例如不可為了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而犧牲其他國家以至地球整體。
囤房稅(提高房地產持有稅)會導致房租上漲,並導致長期房貸者失去房屋價值(有公平性問題?),該如何應對?是否從增加供給(多建社會住宅、要求會達到規模經濟的企業提供員工住宅,但這樣速度太慢?)下手會比訂立租金上限、房租實價課稅(法律規定必須登記且公開宣導,未登記出租者重罰。)甚至漲價歸公好?(直接改變市場運作機制、不易有漏洞?)
關於社會住宅,我想關鍵問題之一,是建造一棟可居住的普通住宅,到底成本價多少。我從未聽過討論高房價的人談過這個問題。要知道答案亟需透明化,讓我覺得絕大多數建商不會想透露。於是不論怎麼談,只要唯一方法只能委託建商建造,那麼我們就是塊被拿捏的軟柿子。現在有組合式房屋及 3D 列印,希望未來我們有更多籌碼能擺脫建商的壓榨,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建商多賺一塊錢,全民納稅或租屋者或許就得多付出1元。
2023/7/3
如何解決高房價問題——不成熟的草案
Great Recession 由次貸危機引爆。近來中國大陸遇到數十年來最大的經濟危機,看似因城鎮化建太多房子,但國際經濟不好、周轉失敗導致建築公司倒閉、太多無法交付的爛尾樓;問題同樣在房地產。我想到臺灣也面臨高房價問題。相較於車輛,房屋的體量大,一般生活物品更難以企及。但住居卻是絕大多數人必要的支出,對政府來說不若奢侈品般可忽視。且房子牽扯建築、家電等產業,動輒得咎,因此又更棘手。
想解決高房價問題,得先釐清房價高的原因,資訊不足無法準確判斷,因此需要透明化相關資訊。我粗略想到幾個不成熟的重點,一直不夠完善。然而放在草稿中太久,想說再不發不出來就逾期、如同我其他草稿般石沉大海了,只好隨便整理一下丟出來。
好的投票機制應推選出未來任期內(各黨派)的最佳候選人,讓選民自中挑選。遺憾的是以當前各國投票機制,被推派出的通常是黨內有權有勢者,或背後有富人金主、權勢者撐腰的代理人,這與為民喉舌相去甚遠——除非這民指的非全民,而是有錢人與權貴顯要。選民只能在 bad apples 中挑沒那麼差的一個(2022年美國選舉)。此機制選出來的代議士、總統等,聽命的對象是背後的金主。於臺灣這些金主的身分還不夠公開透明,似乎也缺乏準確的分析,但我們都知道有許多大財團大建商。這就好比我們希望無冕王媒體能監督政府,但事實上依市場機制、人類偏好譁眾取寵消息的本性(高水準新聞往往太枯燥而沒人想看),出頭的新聞媒體往往是那些有錢人為後盾者,他們奮鬥的目標本來就不在監督施政、促進對話、傳播事實並糾正假新聞、宣導公正價值觀(如平等、關懷弱勢),而是勾動民眾興趣以賺錢——無論這是否傷害民主。
無論如何,當我們想要問該不該棄保時,關鍵或許不在問題本身,而是我們給予代議士太大權力。比起改變投票機制,更重要的是主動開放心態與積極參與政治討論(The Future of Capitalism民主仰賴參與討論且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我理想中的民主制度,每一個公眾議題都該經過所有受影響者充分討論,而非代議士代替我們決斷。代議士應是所有人的橡皮圖章,不該剛愎自用。只有在公眾討論無法左右決策時,公民才會擔心代議士是誰、下什麼決定、會不會背叛自己。若每個決策代議士都無力專斷獨行,民眾就不會那麼看重單次選舉了。當然這需要資訊公開透明、每個公民都有能力下決策。而當前政治體制離公開透明還很遠(時事#1該透明化到什麼程度)。
本節目與法客心法影劇組相同,都是法學者主持。法客心法影劇組主要談影劇,兼聊其中的法律知識與生態。本節目主持人眾多,閒談的比率則較高,法學成分較低。有些閒聊或非法律的部分我直接跳過。畢竟真要聽的話也應先找專業的,何必由非專業者形塑自己的刻板印象?
這個節目主持人的政治傾向表現比法客心法影劇組明顯,以低標準檢視民進黨,高標準檢視非民進黨。例如EP.51 疫情下的法律社會學觀點(ft. 曾醫師)認為民眾苛責政府,缺乏自主性,不懂得和諧社會應該是大家共同協調出最佳解決之策。這點雖然所言不假,但遇到非民進黨執政縣市,卻站在認為執政者自己管不到的立場,改為批評其舉措或政策。而對像是疫苗進口不力、國產疫苗,又順著民進黨的宣傳,認為政府已經盡力;以這出發點就不用討論該如何進步了。不該因為需要國產,就忽視其間流弊。另外以我們需要自立自強的角度,我們不也該自主研發武器而光非買美國的?其實光認為有人惡意破壞、見不得人好、要找出罪魁禍首,這就不是建設性的處事了。不如思考惡意的源頭,假設今天是非民進黨當政、民進黨在野時發出如此不平之鳴,想想哪個環節該改進(Spite: The Upside of Your Dark Side應視惡意為訊號,非命令)。
2024/10/28
就 EP.190 癱瘓憲法法院!?(ft.張嘉尹教授)來說,張嘉尹教授認定國民黨背後就是共產黨,就是想復辟黨國體制,藍白略過半數立委毀憲亂政、造成民主內亂。部分立委開直播造謠,黃國昌避重就輕話只講一半。問題都出在民進黨的對立面,民進黨想好好執政也不行。還感慨選民為何投給藍白。
但以我對民眾黨的了解,他們初衷、立場並非如此。不考慮對方困難,光指責對方錯謬,認定對方惡意,此態度違反民主精神(The Future of Capitalism民主仰賴參與討論且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缺乏理解就會造成這種誤解。若我是黃國昌,可能會希望好好和張教授談一談,甚至邀請他一同協商。不過就我所見,黃國昌本身脾氣暴躁,協商的結果兩邊會吵起來,不懂得該先理解對方處境與想法、自己理虧時認錯改正,同樣缺乏民主素養。
先前預測非常準確的 Allan Lichtman 這次美國大選跌破眼鏡。Lichtman 認為這代表民主的失敗;我覺得其根本或許是一般人選舉投票看的並非 GDP(話說他的指標也沒包含對候選人進步主義、民主程度的評價,何以論成敗?),而主要是自己過去幾年的生活過得好不好,其次是自己所信任的人的評價。就算仇很損害民主,其源頭也在血酬定律、惡意的反撲(Spite: The Upside of Your Dark Side)。也就是說他 The Keys to the White House 預測模型採用的指標仍有其道理,只不過應分散到個別選民。可我又想,民調不就是在做這件事嗎?可近年來選舉民調又是出名的不準。
另外這也提示我們,以現在的政治素養,民眾不太看政見(沒那美國時間也沒那精力?),也不太給當前執政者機會,只要做不好就一股腦兒唾棄。「既然你不行,就換人做做看。」人民將生計全歸因於執政者,易受近期事件與狀況影響(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23 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為什麼第一印象會騙人),可這不正確,並造成錯誤的選擇。
川普高姿態強硬態度聲言有意對盟友加拿大所有進口產品徵收25%的課徵高關稅、收回巴拿馬運河、買格陵蘭。這幾件事都不好用公平正義圓回來。我不禁感覺美國因國內經濟問題,漸漸捨棄過去道德制高點堅持,同時因 America First 失去地位與號召力。屆時臺灣親美派或許不再能堅持美國會主持公道、維護民主盟友。但人的立場很難改變。想維持初衷,最可用的理由大概是中共想侵犯併吞我們而美國不會,美國是現在唯一能制衡中國保護臺灣的勢力,因此仍該西瓜倚大爿偏美國。我卻想既如此就不該再依附美國,而是更靈活的遊走兩邊。重點在本國的利益而非美國的。其實老早就該這麼做了。
臺灣現在面臨嚴重程度遠超平均的少子化,以及尖端產業太過單調問題。除了這兩頭灰犀牛,還有雖然沒調查沒統計、幾乎沒人注意、令我沮喪的風暴;我們的政治生態與美國相同,以假定惡意、奚弄挑釁、威嚇對抗、強壓異見者來解決衝突。
少子化主因或為進步主義(The Future of Capitalism少子化原因與經濟榮景不可持續性),光刺激結婚生育愛莫能助。我不認為在兼顧普適人權下有成本低廉且高效的解決之道,人工子宮之流尚不見容於當代民情。對此如先前提過的,恐怕得期待機器代替人力,以及無條件基本收入之類。前瞻做法或是與新冠疫苗那時部分國家相同,國家基金提早布局入股相關產業,避免需要時無機器可用。
關於臺灣幾十年後可在哪些領域引領風騷,我聽說部分人曾想發展生技或綠能產業如離岸風電、太陽能,遺憾的是非但天不從人願,由於透明度不足(及各種各樣原因?),連想檢討過失、該如何改進都有困難。就當前看來晶片產業、所謂矽盾大概無法撐到那時候,但要說對二三十年後的景致又讓人茫無頭緒。民主政治常有為了選票犧牲前景的弊病,不好說誰誰誰造成。無論如何現在看來想插手 AI 領域已晚,最起碼在深度學習如此。一個我期盼的方向是依循邏輯、非基於類神經網絡的 AI(Physics of the Future第二章:人工智能的未來——機器的興起),我猜測如此更容易達成可解釋人工智慧。不曉得當前全世界誰專門研究此領域,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
至於社會對立之災,The Future of Capitalism民主仰賴參與討論且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提過一些策略。遺憾的是大家雖想解決,卻沒看出癥結在哪。
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我淺薄見解,定有疏漏不完備處。可人們很少嚴肅面對,遑論理性探討。多數民眾的注意力皆受譁眾取寵的新聞吸引,重點放在打擊壞人而非理性討論,認為都是對方的錯、要求我前先要求他,想解套需先打敗敵人、我有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不能說是民主素養闕如嗎?